在參觀完幼兒園後,其實也沒有很多選擇,大部分都已經額滿了,最後我們選擇臨沂就讀。

整體感想就是 老師還是很重要,學校的作法則是其次

以下皆是我們自己和以我的孩子特質為主的心得感想。

 

1.課程安排 活動力不足 (但適合喜愛靜態活動的孩子)

當初因為希望小孩能在空間寬廣的地方就讀,最好能有室外空間,所以選擇了臨沂分校,但實際上室外空間是各班輪流使用,而臨沂大中小幼都各有2-3個班級,1~2個禮拜大概就出來一次吧,如果遇雨就是在室內活動,有一週會去大安森林公園或是校外教學(疫情都沒有了)這部分就很難讓孩子盡情伸展到。

3-5歲孩子活動量需求大的孩子,其實不太夠用,我們週末都會帶孩子出門跑跳,晚上就很好睡,跟一到五放學回來差很多。

哥哥念過的公幼 早上會帶孩子跑操場、跳舞暖身 是我比較喜歡的安排。

 

2.課程內容較制式

在參觀其他幼兒園時大多會提到主題式教學,例如:交通工具 ,課程就會圍繞交通工具做發想,有看過因為孩子有興趣,就全班一起研究輪胎的紋路,或是全班合力利用紙箱、各種素材作出一輛車。孩子可以天馬行空的想像,提出自己的想法,家長光看文字都感受的到孩子正在思考。

何嘉仁則是學期初就提供一本印刷精美的課程指引,裡面詳細說明本學期的學習範圍,但實際上每天的聯絡簿並沒有相關的文字,僅就孩子基本的生理狀況勾選,偶爾會有一張紙會提到本周玩了什麼,但僅是稍微描述,看完後在腦海裡是無法描繪出孩子的學校生活。以至於一學期過完也不知道孩子學了什麼。這種心情在做作業時較明顯,常常會發下一些作業要家長和孩子一起製作,但作業常常超乎孩子的理解,例如:請幼幼班孩子畫下什麼是「尊重的行為」,與孩子討論有沒有在學校聽到關於尊重的故事?(想讓她有點靈感),他一臉茫然說沒有,也許他聽過,但我想他無法聯想到這故事與尊重有關。這樣很難的作業在幼幼班經常收到。後來小班反而沒有了。

英文課則是有唱歌、有勞作,看外師走什麼樣的方式。

我自己對於幼兒時期的教育期待是: 身體大量的律動、發展孩子的平衡感、吃到營養的食物、聽大量的故事、培養閱讀的習慣、鼓勵孩子說話、提出想法互動、各式繪畫創作、團體生活相處學習

在何嘉仁比較多 靜態活動,孩子會在自己的座位上完成課業,不是不好,只是不適合我的孩子個性;班上有些喜愛靜態、喜歡大量思考的孩子就適應發展得很好。

 

3.老師互動很少 (但適合主動積極的家長)

基本上我們在臨沂很難與老師講到話,因為早上由行政人員在門口接孩子(有時請人員轉達給老師會漏掉,寫聯絡簿老師不會馬上看到),放學也要看老師有沒有空,通常老師會說「要留在教室陪其他孩子,無法出來」我們也不好意思再要求(其實也不知道要問什麼),以至於很少與老師講到話,就更別說多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行為。(聯絡簿上也沒有) 但我想這是因人而異,我朋友在其他分校就沒有這種問題,與老師溝通很順暢,所以我前面會提到,老師很重要。

我遇到的老師還有問題是,請假不會跟家長說,通常教室就剩一位助理,或是其他行政老師來帶班,那上課內容呢???不得而知。英師也是(可能覺得幼幼班不會回家講,所以都不會告知)。

一學期一次的親師會是在平日上午,老師使用投影簡報課程綱要,這算是最清楚了解的一次,講解完後由外師說明英文課的綱要、老師的教學理念。結束後,中師就會說「孩子還在教室等我,我要回去陪他們了」

沒有互動、沒有溝通,就這樣結束親師會。

 

4.照片學期末才會收到 

承上,沒有文字可以說明孩子在校日常生活,照片也得等到學期末才能一次看到全部照片,那個參與感是完全沒有的。有點像在畢業典禮回顧照片那樣,對於已經過去的課程是沒有什麼感覺。

當然有人會說,老師這麼忙了,還要拍照已經很好了。我們有照片看也是很感激,但前提是:學期初要自費買一本照片集,所以老師也是得拍照才有素材可放進照片集,加上,何嘉仁的行政人員比其他幼兒園多很多,這部分還真的不用擔心。

總之,沒有文字 沒有照片 沒有聯絡  

而且,我的孩子在何嘉仁的照片,每張表情都是對著鏡頭硬擠出笑容,曾經問孩子為什麼要這樣笑?他說輪到他拍照啊,老師說要笑他就笑。

後來孩子到了別的幼兒園,上課照片都是側拍,孩子們的表情專注又自然,就算面對鏡頭也是笑得開朗,爸媽看到這樣的轉變都覺得心蠻酸的(同是爸媽的您們應能了解我的意思)

 

最後,來講優點。

孩子的英文發音的確好,但進步有限(老師常不在???)。如果是平時在家常跟孩子用英文對話也能達到的程度。

我覺得以非全美的英文課程來說,何嘉仁可以讓孩子頻繁接觸到英文,但並非唯一。

家庭的積極練習 或是 課餘時間的英文接觸都可以達到。

我長時間接觸好幾位愉快且喜愛何體制畢業的孩子,上小學後都能應付自如英文,但卻從沒有聽過他們主動開口說英文,英文能力還是與日常習慣有關

 

綜上,我想我們在臨沂分校遇到的老師不是很適合我們,這讓我們更相信在選擇幼兒園時,還是要先了解老師的教學理念,從事先的參觀聊天中了解老師對教學的想法、對孩子教育的想法是不是符合你們家,這樣學校和家庭的規範一致、方向一致,以及學校的軟硬體是否能配合教學 等。

在2-5歲成長階段總有些狀況需要老師和家長合力協助,例如 兩方一起幫孩子戒掉咬指甲習慣、老師發現孩子某個音總是發不出來,教家長如何在家陪孩子練習。但無法與老師見到面或講到話的情況下,這部分就完全空白,僅有托兒的功能。

這些都是課本以外 在幼兒階段需要養成的好習慣。

也曾有我覺得教學理念與執行力很好的老師,被其他家長覺得他上課習慣喝飲料的身教不良而轉學,

我相信這位家長是用心了解孩子與學校的生活才做的決定,這都是為他的孩子尋找更好的環境的方式。

 

另外,有家長會想知道,如果孩子小學想念私校,或是念公立國小但英文要能在水準以上,需不需要在幼兒園念類似何嘉仁這樣的學校呢?

我們家的經驗是 就讀公幼,小學仍能維持水準以上的英文能力,

但如果不唸雙語或全美幼兒園,家裡也需要長期維持 聽或說英文的習慣,年紀大一些增加閱讀,小學再開始學寫都不遲

如果要考私小的話,幼兒園階段則必須要頻繁接觸英文才有辦法面對入學考試。

 

目前想到就先分享這些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bma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